手绘和掐丝珐琅手表是整个制表行业中最昂贵的产品之一,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产难度太大。
知名钟表制造商,如百达翡丽、梵克雅宝、江诗丹顿等品牌都拥有庞大的艺术家资源、分销网络和营销预算。当人们想到“珐琅”时,似乎会自动过滤掉“中国制造”。
中国工匠在珐琅领域早已登上世界舞台。
比如熊氏珐琅,就是经过三代人的积累和传承。熊松涛在欧洲珐琅界一直享有盛名,但在国内却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在国内外钟表品牌的顶级珐琅作品中,也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工匠的作品。
珐琅表盘的成型需要什么?以手绘珐琅表盘为例。生产分为4步。第一步是制作一块空白的表盘主板,但它必须足够柔韧,能够承受多次高温烧制而不弯曲。
黄金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因为它不易变形或剥落,而这些问题是其他材料(包括铜)经常出现的问题。
接下来是在基板的正面平整地覆盖两层白色珐琅,背面做两层防变形处理。防变形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步骤,以防止表盘在后续烧制过程中变形。这一步完成后,就成了要绘画的画布了。
一旦画布设置完毕,珐琅微型画就可以开始了。这是一个非常艰苦且费力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周到十天的时间,具体取决于设计。涉及多次烧制,——每次上色都必须烧制一次。
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导致表盘弯曲、起泡或破裂。彩绘完成后,大多数高端公司都会做三层半透明珐琅,俗称“日内瓦工艺”。这项技术的开发是为了防止怀表被划伤。如今,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打造光滑奢华的装饰,为表盘增添深度和丰富感。
珐琅一定含有一些“低效”的环节,从而推高了珐琅表盘的价格。
首先,珐琅表盘的抛光非常复杂,只能由训练有素的工匠完成。达到这种水平的珐琅工匠很少,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其次,知道如何用珐琅手工绘制表盘的艺术家数量非常有限。这种东西是通过课程是学不到的。它必须由学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学习。没有捷径。
珐琅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表盘。即使是最古老的品牌也只生产非常有限的此类手表。
与高成本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生产过程容易出错。无论珐琅师多么熟练,错误还是会发生,这主要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质地造成的。在最后一层面漆的过程中,表盘通常会变形或起泡,此时在手表上投入的所有时间和劳力都被浪费了。
从工匠比拼技术,到对材料的“科学研究”。
考虑到使用黄金作为加工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在极端温度下的韧性而不是其外观(金属部分在拉丝过程中被完全覆盖),材料的选择并不影响最终的质量,只要替代材料不会弯曲或剥落。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工匠们需要找到控制整个过程的方法。除了黄金作为主要材料外,对铜合金的实验也从未停止过。
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几代人坚持做一件事更难。珐琅手表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只有接近5%,大众见到的珐琅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工匠在珐琅制作艺术上确实可圈可点,但我看到的作品趋势大多是“花鸟鱼虫”。其实,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可以挖掘、升华的地方。本来就是以“少”取胜,何必附加到“众”呢。
当然,因为“核心”,财务状况也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