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腕表文化】中国“表迷”对奥地利这个中欧小国是那么的陌生,却又是那么的熟悉和亲近。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比如:传奇的茜茜公主,奥地利著名女演员罗密施奈德和电影中扮演公主的法国演员阿兰德龙之间的爱情故事;《音乐之声》的场景取材于奥地利美丽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峰和青翠的山丘,而影片的拍摄地恰好是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中国人首次参加的就是世博会——1873年在维也纳举行,主题是纪念约瑟夫一世统治25周年。中国人在那里获得了什么奖项没有官方记录,但他们带回来的是《蓝色多瑙河》的乐谱,每天在展览期间,约翰施特劳斯亲自指挥的管弦乐队都会在露天演奏这首曲子。但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什么呢?
两三个世纪以来,奥地利这个中欧小国一直以其音乐而闻名。好像和钟表没什么关系。世人只知道奥地利音乐,从未听说过奥地利钟表。但对于稍微了解欧洲中世纪以来历史的人来说,自然知道维也纳曾经是德语世界最富裕、最开放的城市。从欧洲钟表业的兴起到工业化浪潮的汹涌澎湃,始终未能大规模蔓延到这片夹在各国之间的世外桃源。长期以来,全国为数不多的钟表作坊和为数不多的独立制表工匠,一直沿袭着制作和组装真正纯“手工”手表的传统,也是慢慢地、精心地制作而成。独特的台钟和怀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很晚。因此,在奥地利比在其他国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独特的时计。如今,到处寻宝、嗅觉敏锐的表迷们,如果能驻足片刻,在奥地利的几个小型家庭钟表博物馆短暂浏览一下,绝对可以领略昔日“维也纳钟表”的优雅。西欧表迷即将享受到这种独特的便利。除了羡慕,我们还应该振作起来,去一趟千里之外。
早在15世纪,就有相当多的制表师、金匠和珠宝商定居维也纳,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钟表世家。每个人都蒸蒸日上地开创自己的事业,竭尽全力满足周围各国皇室、贵族和自己最爱的女人的奢华需求。当时,维也纳是欧洲最重要的两三个钟表制造中心和集散中心之一。遗憾的是,罗马皇帝、捷克国王查理四世正式在“百塔之城”布拉格建都,维也纳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一些领先的工匠像“飞蛾扑火”一样移居布拉格,加入了罗马皇帝的宫廷。因为整个罗马帝国的权贵,优雅的外国使节以及帝国最富有的商人都在那边。然而,维也纳的对手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布拉格于1631年和1648年被撒克逊人和瑞典人占领,进入衰落时期。维也纳这座城市依然“风雨无阻,平静如山”,关起门来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欧洲整体制表技艺的提高和完善,维也纳的制表师也纷纷效仿,顺应潮流。虽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他们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偶尔会出现一两项中等规模的发明创造,有的时候甚至差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然而,上帝保佑我们,我们常常达不到目标,未能到达顶峰。维也纳的制表师谦逊有礼。与此同时,他们向英国、法国、德国,尤其是邻国瑞士的同行学习。他们接受每一个来并且可以使用它的人。
但奥地利工匠的设计和制作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能够形成自己的流派。因此,欧洲收藏家称其为“奥地利手表”。机芯和表壳都令人满意,用料扎实耐用。但计时的稳定性一直较差,也因此受到瑞士同行的诟病。然而,“奥地利表”的主要特点是其宏伟的外观和宏大的气势。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48),由于战争没有影响到国家,奥地利的钟表业一如既往地继续生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最完整、不间断的钟表家族之一。奥地利腕表系列最早也是最受德语国家或深受德国影响的国家皇室和贵族接受的。然而,它仅被视为“日常手表”。意思很明确,就是“能用”,但不值得收藏。
资本主义席卷欧洲的过程,也是钟表业发展的过程。顽固的封建家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有着相同的利益。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教会,它一直是强大的。总之,处于阶级金字塔顶端的男女都爱炫耀,外观华丽的腕表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十六、十七、甚至十八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钟表代表着财富,甚至权力和声望。因此,制表师的主要客户只能是教堂和政府。
通常,一个漂亮的钟表作为国礼可以阻止土耳其人发动战争,而另一个价格惊人的钟表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天主教教派的压倒性象征。谁能想到,对一个或几个国家生死攸关的和平会出自少数钟表匠之手。他们手中制造的不是钟表,而是国家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奥地利一个国家的例子,而是适用于欧洲所有国家。数百年来,奥地利制表师一直是邻居,并与其他国家的同行竞争。在机芯品质、表壳外观、售价等方面,最终都落后了。我不做“红花”,甘心成为“绿叶”中的一根枝条,让“红花”显得格外妖娆,也顺势出名。
所谓“奥地利表”有两种特殊情况,请读者注意。1:在国产手表走势下滑之际,奥地利上层人士却加大了海外代购的决心和投入。金钱的作用让许多世界著名的钟表大师,无论国籍是英国、法国还是瑞士,都曾为奥地利王室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品质极高的精美时计。近千年来雄伟地矗立在维也纳老城中心的霍夫堡宫,收藏着相当数量的欧洲各国王室赠送的珍贵时计。最著名的是被法国“太阳王”玛丽泰蕾兹女王授予“王冠”的几座巨型钟表。
其中包括制表大师雅克德罗(JacquesDroz)的作品。因为几个世界著名的王室都有他的作品,比如西班牙、沙俄、中国王室,但强大的哈布斯堡宫廷却没有。奥方无法接受这样的蔑视和羞辱,正式致函法国国王,要求获得一件或一批雅克德罗产品。玛丽泰蕾兹王后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几位优秀的作品郑重地授予“王冠”,就像她对最优秀的诗人给予同样的赞扬一样。同时,他和国王联名致信哈布斯堡王朝,表示这是法德政治联姻的嫁妆。
“任何事情在上层是好的,在下层就会是坏事。”皇室的爱好引领了“美丽时代”的时尚潮流,形成了全国性的购买热潮。以此为契机,大量的洋表涌入了国内千家万户的中产阶级家庭。长期“无战乱”的国情,使得数量巨大的钟表得以安全生存至今。因此,在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小国里,却有着数量惊人的钟表博物馆和高品质古董钟表店。2:两三个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变迁或原因,有不计其数的钟表大师来到维也纳,或路过、或参观、或停留。这一时期有很多大师应朋友或同事的邀请即兴创作作品,或者其中一些原本是受奥地利王室邀请专门前来为皇帝检验技艺的。上述两种钟表一般在表盘上有Vienne字样,但往往没有制表师的名称或标志。这是一个思考“表迷”技能的有趣机会。何去何从,有关各方都会有自己的结论。